片状铝粉,俗称“银粉”。银色金属颜料。纯铝箔加入少量润滑剂,通过捶打粉碎成鳞片状粉末,然后抛光。铝片具有高径厚比、二维平面结构、良好的屏蔽效果和特殊的随角效应,使其广泛应用于达克罗涂层、高档汽车面漆、涂料、油墨、印刷等行业。
铝片具有高径厚比、二维平面结构、良好的屏蔽效果和特殊的随角效应,使其广泛应用于达克罗涂层、高档汽车面漆、涂料、油墨、印刷等行业。然而,由于国外一些龙头企业对片状铝粉制备技术的保密和封锁,我国仍然无法制备出高品位的片状铝粉产品。本研究采用高能球磨和辊式球磨相结合的方法,分别在干法和湿法中对不同添加剂进行了实验研究,分析了一些添加剂在铝粉研磨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。效果通过松装密度、滤网和水覆盖面积试验,初步确定了一些添加剂的效果。采用粒度分布、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检测铝粉微小颗粒的尺寸和形貌。最后,利用XPS进一步分析了添加剂的一些活性基团和官能团对铝粉颗粒的研磨、包覆和改性的影响。
铝粉是一种金属颜料,用途广,需求量大,品种多。颜料中使用的铝粉是鳞片状的,也正是因为这种鳞片状的颗粒状态,铝粉才具有金属色和屏蔽功能。金属铝粉的工业化生产由来已久。早期的生产方法是冲压。将铝屑放在冲压机的凹槽中,用机械驱动的杵连续冲压凹槽中的铝屑。可锻的铝在冲击下逐渐变薄并断裂。铝变得很小后,进行筛选,合格的铝粉作为产品取出。冲压法生产效率很低,产品质量不易掌握,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粉尘,极易着火爆炸。1894年,德国的哈姆塔格用研磨机生产出铝粉。钢球、铝屑和润滑剂被放入球磨机,飞行的钢球粉碎铝屑,成为片状铝粉。球磨机和管道充满了惰性气体。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使用,称为“干法生产”。1910年,美国J.Hall发明了在球磨机中加入石油溶剂代替惰性气体,产生的铝粉与溶剂混合形成浆料,成为浆状铝粉颜料。这种方法设备简单,过程安全,使用非常方便,很快被世界各国采用。现代铝颜料大多采用这种方法,也称“湿法”。